问题 | 非正当防卫行为的界定 |
释义 | 正当防卫是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行为,是刑法规定的保护行为人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法律制度。非正当防卫包括防卫过当、防卫挑拨、防卫侵害第三人、假想防卫、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非正当防卫造成损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分析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防卫行为。它是对不法侵害者进行反击,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的行为,是刑法规定的保护行为人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法律制度。 既有正当防卫,那么就有非正当防卫。如果非正当防卫造成了损害,则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非正当防卫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防卫过当。它是指行为人的实施正当防卫时,超过了正当防卫所需要的必要限度,并造成了不应有的危害行为。 2、防卫挑拨。它是指行为人故意挑逗对方,使对方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接着借口加害于对方。 3、防卫侵害了第三人,也叫局外防卫。它是指防卫者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以外的人实施的侵害行为。 4、假想防卫。它是指不法侵害行为根本不存在,由于行为人猜想、估计、推断不法侵害行为存在,而对其实施侵袭的一种不法侵害行为。 5、事前防卫,也叫提前防卫。它是指行为人在不法侵害尚未发生或者说还未到来的时候,而对准备进行不法侵害的人采取了所谓的防卫行为。 6、事后防卫。它是指在不法侵害终止后,而对不法侵害者进行的所谓防卫行为。 拓展延伸 非正当防卫行为的法律规定与适用 非正当防卫行为的法律规定与适用涉及对于防卫行为的界定和判断,以及相关法律的适用和约束。根据我国法律,防卫行为必须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即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理行动。非正当防卫行为则是指超出正当防卫范围的行为,例如明知对方已经停止攻击,但仍然进行报复性的攻击等。在界定非正当防卫行为时,需要考虑行为的必要性、合理性和适度性等因素。法律规定了非正当防卫行为的法律责任,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惩罚。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具体案件的事实情况,以便准确判断非正当防卫行为的法律适用。 结语 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免受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卫行为。非正当防卫包括防卫过当、防卫挑拨、防卫侵害第三人、假想防卫、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非正当防卫行为需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超出范围则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在界定非正当防卫时,需考虑行为的必要性、合理性和适度性等因素。法律规定了非正当防卫行为的法律责任,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惩罚。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相关法律规定和具体案件事实,以准确判断非正当防卫行为的法律适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七十五条 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通讯方式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被保护人; (三)对被保护人的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四)将被保护人带到安全场所保护; (五)变更被保护人的住所和姓名; (六)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向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公安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确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应当采取上述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 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应当将采取保护措施的相关情况一并移交人民检察院。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