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司法实践中行贿犯罪认定之误区 |
释义 | 司法实践中,行贿案件查处判刑的较少,除了人们对打击行贿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外,客观上存在以下种种原因: 1.单位行贿现象较多,但难以认定犯罪并处罚。行贿犯罪的主体,可分单位和个人,在刑事处罚中,对自然人犯罪容易明确主体和责任,而单位犯罪因情况比较复杂,有的系个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难以分清,往往无法明确责任人,若明确了责任人,各人是否达到犯罪的程度也难以把握。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对单位行贿存在难落实责任人、难定性和难处罚等情况。因而,在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单位行贿案件多,对单位行贿追究责任却较少,不用说刑事处罚,进行行政处罚也鲜有所闻。 2.将不正当利益理解为非法利益。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因而如何理解不正当利益的含义,是认定构成行贿罪的关键。目前司法实践中,多数人认为不正当利益是指违反目前的法律、法规规定所得的利益,因而对不正当利益含义的理解等同于非法利益,这样大大缩小了构成行贿罪的范围。 笔者认为,不正当利益应当理解为不合理或不合法,不正当利益不能等同于非法利益。 用行贿手段谋取不合理的利益可认定构成行贿罪,我们也可通过刑法对行贿罪的规定作出分析。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在经济交往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从以上的法条分析,在经济交往中,并没有规定行贿人谋取非法利益是构成行贿罪的必要前提,只强调了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钱财的情形,如推销人员给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或回扣的方式推销商品,其谋取的利益本身不违法,但从其谋取利益是否合理分析,其采用行贿的手段获取的利益对社会来说是不合理的,因此,以行贿手段谋取不合理的利益,应以行贿论处。 目前建筑业中,工程招投标制度不落实或不规范,工程承包单位或个人为了获取工程承包权或提高工程造价,较多地采用行贿的手段而为自己谋取利益,其谋取的利益本身难以认定为非法利益,可以认定为不合理的利益,同样应以行贿论处。 3.为取得受贿证据,过度体现了坦白从宽政策。目前受贿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大多数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发生,这对侦破受贿案件并取得有力的定罪证据增加了难度。司法机关为严厉打击受贿罪,积极鼓励行贿人主动交代行贿事实,对行贿人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第二款行贿人在追诉前能主动交代行贿事实的,应当减轻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的规定,一般都作出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理。但在司法实践中,行贿人的主动交代程度相差很大,大多数没有自首和检举揭发受贿罪这样的表现,因而对在追诉前能坦白交代却不交代,没有对侦破受贿起到重要作用的行贿人,不能无视行贿数额和其他情节,一律从宽处理。 4.行贿人的行贿情况复杂,查证比较困难。行贿人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往往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利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人员进行行贿,行贿次数较多而且情况复杂,行贿数额难以查清。如行贿人以回扣的方式推销假冒伪劣产品,如果没有财务记录,行贿人不愿主动交代,客观上也难以调查取证,这样行贿数额往往达不到犯罪的起点数额,难以查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