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对方全责单方损失我全责谁的责任?
释义
    根据法律的规定,一经逃逸认定即属全责。但是,到时候交警根据现场认定,对方也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可能还是要划分主次责任的。
    交通事故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一、轻微刮擦怎么判定责任
    车辆轻微剐蹭不知情的情况下肇事者自行离开不算交通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而上述的情况属于轻微碰撞,并且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才走的,所以其目的不是逃避法律的追究。轻微交通事故处理期限最长是5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暂扣车辆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40日,认定轻微事故期限在5日内,一般事故15日内,重大、特大事故20日内。
    二、怎么判定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有三个方面。
    1、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因为从主观方面来看,在犯罪恶意上是很小的,是对现场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无疑问,其逃逸行为还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无论何种情形,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这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2、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
    3、逃逸后,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虽然没有逃离现场(有的是不可能逃跑),但是在将伤者送到医院后或在等待交警部门处理时畏罪逃跑,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都是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构成的,也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
    三、交通肇事逃逸案情节如何认定
    交通肇事逃逸认定办法如下: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
    3、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