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涉及拖欠工资问题 |
释义 | 劳动者拖欠工资可在一年内申请仲裁,提交相关材料。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争议不受时效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后一年内提出。申请人需提交书面申请,并按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法律分析 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劳动者应当在法定的仲裁期限内申请仲裁,并提交相关材料。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拓展延伸 解决拖欠工资纠纷的法律途径 解决拖欠工资纠纷的法律途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首先,受害者可以选择与雇主进行协商,寻求和解的可能性。如果协商无果,可以寻求劳动仲裁或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的帮助,通过调解或仲裁解决纠纷。另外,也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他们介入调查并采取必要的行动。如果以上途径无法解决问题,受害者可以考虑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诉讼过程中,律师的角色尤为重要,他们将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诉讼等专业服务,帮助受害者争取合法权益。总之,解决拖欠工资纠纷需要充分了解并运用相关法律途径,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护。 结语 解决拖欠工资纠纷的法律途径多种多样,包括协商、仲裁、调解、投诉和诉讼等。律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受害者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诉讼等专业服务,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了解并正确运用相关法律途径,是确保受害者权益得到保护的关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第二十八条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