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信用卡诈骗犯罪主观要件
释义
    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需要指出,刑法在修订后,该罪的罪状中没有明确规定非法占有目的,而在其它类型的诈骗罪中却规定了非法占有目的(如集资诈骗罪、合同诈骗罪),这种立法处理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分歧。有人认为应当严格按照罪刑法定的要求,刑法明文规定目的的,该目的为必备构成要件,否则,就不是必备要件。
    我们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都是其必备要件。诈骗犯罪是一种贪财性犯罪,行为本身就暗含了非法占有目的,无论是否明文规定,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至于刑法上的规定,不应引起分歧,凡是明确规定非法占有目的的,都有对应的合法行为,如,集资诈骗罪对应合法的集资行为,合同诈骗罪对应正常的合同纠纷,包括本罪中的恶意透支对应善意透支,刑法正是为了将犯罪行为与合法行为正确区分,立法技术上才作如此处理。
    一、集资诈骗未成怎么处理
    犯罪未遂定义: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未遂犯所造成的实际危害,比既遂犯轻些,故对未遂犯的处罚一般要轻于既遂犯,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至于从轻或者减轻的幅度大小,则应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但对于情节特别恶劣、危害后果严重、人身危险性大的未遂犯,也可以与既遂犯同等处罚,而不予从轻或者减轻。
    集资诈骗罪和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客观上均表现为向社会公众非法募集资金。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且数额较大的行为。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应理解为“非法所有”。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本罪是目的犯、法定犯、数额犯、结果犯。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对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非法集资,或者在非法集资过程中产生了非法占有他人资金的故意,均构成集资诈骗罪。
    二、民间融资行为目的单一性
    民间融资行为合法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融资行为目的正当性。在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融资行为(特别是造成一定社会危害结果的融资行为)进行界分时,坚持特定犯罪目的为入罪标准的同时,也应当结合民间融资行为目的的单一性予以考察。实践中,民间融资行为的常见目的有:
    以正常生产经营为目的进行融资。民间融资是目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首选融资渠道。企业以正常生产经营为目的进行融资主要表现为:以融资弥补日常生产经营资金缺口的需要,如原材料的采购等;补充短期流动,用于季节性、应急性资金周转;高科技企业为产品创新而融资;为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或者进行多元化经营而融资。以正常生产经营为目的的民间融资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果将此类民间融资活动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事实上是否认民间融资的合法性,是刑法对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因此,在加强民事、行政法律规制后,合法民间融资也应当以行为目的的单一性作为限定民间融资正当化的前提条件。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融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第二款详尽列举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具体表现,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民间融资,满足集资诈骗罪的其他犯罪构成要件后,应当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司法实践中,合法的民间融资引发的债务纠纷与集资诈骗罪相对容易区分,原因即在于集资诈骗罪责任要素除故意外,还要求筹集资金时即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二者的区分标准清晰、明确。
    因此,正当化的民间融资行为目的应当是唯一确定的,即民间融资行为人能且只能出于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进行融资,这也是国家保障和鼓励民间金融发展的前提。出于上述其他目的的民间融资行为,极易使民间资金处于失控状态,进而存在扰乱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的潜在风险,不利于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对违反刑法的行为,应当予以刑罚处罚。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 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