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关于举报内容不属实的后果 |
释义 | 举报失实需区分恶意与失察,有意诬告才会受惩罚。诬告陷害罪是捏造事实、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故意、他人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受影响、捏造事实并向司法机关告发。 法律分析 如果主观恶意陷害,可能涉嫌诬陷陷害罪,情节严重的需要追究不实举报人的刑事责任;如果不实举报人是因证据不足或者无主观故意,只是行驶了公民监督权力但由于失察举报失实,需另当别论,一般做批评教育。只要不是有意诬告,举报的人事错误或者不准确,会被告知举报人举报错误或不准确,不会有处罚。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诬告陷害他人,必须是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 构成诬告陷害罪的: 1、主体要件:主体是一般主体; 2、主观要件: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3、客体要件: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4、客观要件:客观上表现为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并且向司法机关或有关机关告发的行为。 拓展延伸 举报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 举报虚假信息涉及到的法律责任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可能会面临诽谤、侵权、扰乱社会秩序等法律责任。举报人应当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其举报,否则可能会被视为恶意诬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被举报人也享有合法的辩护权,可以通过提供证据来证明信息的真实性。对于虚假举报者,法律也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罚款、行政拘留等。因此,举报虚假信息时,应当慎重考虑,确保所举报的内容真实可靠,以避免承担法律责任。 结语 举报虚假信息涉及到的法律责任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可能会面临诽谤、侵权、扰乱社会秩序等法律责任。举报人应当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其举报,否则可能会被视为恶意诬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被举报人也享有合法的辩护权,可以通过提供证据来证明信息的真实性。对于虚假举报者,法律也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罚款、行政拘留等。因此,举报虚假信息时,应当慎重考虑,确保所举报的内容真实可靠,以避免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三条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