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借款欺诈和诈骗的区别 |
释义 | 民间借贷的纠纷和诈骗罪的区别在于获取款项是否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民间借贷一般发生于有信任基础的双方之间,获取款项后需在一定时限内予以归还,否则出借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还款。 而诈骗罪通常发生于认识不久的双方之间,采取欺骗手段获得款项,且根本不打算偿还款项,即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民间借贷为正常资金流转方式,而诈骗罪属于违法行为。 一、诈骗罪如何认定 判断是否构成诈骗罪,下面这些方面往往是容易被忽略掉的: (一)是否具备因果关系 1、行为人的诈骗行为使被害人产生了错误认识 2、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 (二)是否造成了财产损失或者将造成财产损失 1、财产损失并不是诈骗犯罪的前提。如果以诈骗相应财物为目的,但因客观原因没有得逞,则可构成诈骗罪的未遂。 2、财产损失的具体判定 (1)免除不法债务不构成诈骗罪,基本没有太大争议。主要原因在于非法债权并不能与非法债务人相对抗。 (2)以欺骗方法取回所有物的,因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则不构成诈骗罪。以欺骗方法实现合法债权,也因其不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不构成诈骗罪。 (3)是否存在财产损失,应结合财产交付目的来判断,交付财产的期望对价已经实现,则不能认定存在财产损失。 (三)非法占有认定 根据司法实践,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 (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 (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 (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退还的行为。 二、本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 本罪也往往同民事欺诈行为交织在一起,但是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主观目的不同。民事欺诈是为了用于经营,借以创造履行能力而为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是以签订经济合同为名,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2)欺诈的内容与手段不同。民事欺诈有民事内容的存在,即欺诈方通过商品交换,完成工作或提供劳务等经济劳动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根本不准备履行合同,或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合同的民事欺诈一般无需假冒身份,而是以合同条款或内容为主,如隐瞒有瑕疵的合同标的物,或对合同标的物质量作虚假的说明和介绍等;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是为了达到利用合同骗取财物的目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冒充合法身份,如利用虚假的姓名、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等骗取受欺诈方的信任。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