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法院刑事执行的依据
释义
    刑事诉讼法第208条规定判决和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包括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的、终审的、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以及核准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判决。刑事案件是指侵犯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经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的案件,与民事案件不同,刑事案件由国家刑事司法机关主动介入。
    法律分析
    刑事诉讼法第208条规定:判决和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据此,执行的依据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1.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抗诉的判决、裁定。
    2.终审的判决和裁定。包括第二审的判决、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2004年7月26日发布、2004年7月29日起施行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案件终审判决和裁定何时发生法律效力问题的批复》(法释[2004]7号)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63条、第195条和第208条规定的精神,终审的判决和裁定自宣告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3.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裁定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授权核准死刑的判决和裁定。
    4.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以及核准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判决和裁定。
    怎样算是刑事案件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如罚金、有期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等)的案件。基本特点:
    (一)外在表现为直接侵害形态;
    (二)多数案件存在明显的犯罪现场;
    (三)案件因果联系复杂多样;
    (四)案件形成具有阶段性与突发性。
    民事案件一般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即当事人不主动向国家司法机关请求,国家司法机关一般不介入干预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而刑事案件一般都有国家刑事司法机关主动介入,受害人或者群众报案、举报后,公安、检察机关即会介入侦查。然后由检察院代表国家对被告人提起公诉,由法院作为法律的裁判者进行公正的审判从而达到制裁犯罪人和保护人民的刑法目的。
    结语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应予执行。这包括未上诉或抗诉的判决、裁定以及终审判决、裁定和最高法院判决、裁定。死刑缓期执行的判决、裁定以及最高法院核准的死刑判决也属于发生法律效力的范畴。刑事案件是指涉及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侵犯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经国家立案侦查、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的案件。刑事案件具有直接侵害形态、犯罪现场明显、因果关系复杂以及具有阶段性和突发性的特点。相比民事案件,刑事案件更加主动介入,通过公安、检察机关和法院的合作来制裁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的刑法目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三编 执行程序 第十九章 一般规定 第二百三十五条 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进行。
    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执行员应当出示证件。执行完毕后,应当将执行情况制作笔录,由在场的有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可以设立执行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三编 执行程序 第二十章 执行的申请和移送 第二百四十五条 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三编 执行程序 第二十一章 执行措施 第二百五十一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采取前款措施,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7: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