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在民间借贷中,许多人容易被虚假利息所迷惑,但是这种行为并不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合同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就是说,任何民间借贷合同的利息都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任何关于虚假利息的约定都是无效的。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十一条:合同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率法》第三条:借款利率不得高于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基准利率的4倍。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民间借贷的利率约定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 因此,为避免被虚假利息误导,在民间借贷中,借贷双方应当遵守法律规定,明确约定利息不得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并且签订正式合同。同时,借款人在签订合同时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如发现约定的利息超过法律规定,应当及时与出借人协商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