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
释义 | 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立案标准:1、散布虚假事实损害商业信誉、造成重大损失;2、广告违规虚假宣传情节严重;3、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使用虚假证明担保、诱骗对方签订合同后逃匿、骗取财物。 法律分析 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立案标准如下: 1、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2、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 3、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拓展延伸 扰乱社会秩序罪的定罪要件和量刑标准是什么? 扰乱社会秩序罪的定罪要件主要包括:1)存在明确的主观故意,即犯罪行为是有意为之;2)行为具有扰乱社会秩序的性质,即破坏社会公共秩序或引发社会不安;3)行为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或严重性,即对社会秩序造成实质性威胁或危害。而量刑标准则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后果和社会危害程度来确定,包括犯罪主体的主观恶性、犯罪手段的严重性、犯罪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具体的定罪要件和量刑标准可能会因不同法域、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案件中需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判断和适用。 结语 综上所述,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立案标准包括捏造虚假事实、虚假宣传、伪造合同和票据、诱骗财物等行为。定罪要件则要求有明确的主观故意、扰乱社会秩序的性质以及一定的危害性或严重性。量刑标准则根据具体情节、后果和社会危害程度确定。请注意,具体的定罪要件和量刑标准可能因法律规定而异,需根据相关法律进行判断和适用。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聚众冲击国家机关,致使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多次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经行政处罚后仍不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多次组织、资助他人非法聚集,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