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诉讼法》关于中止审理的规定有哪些情形? |
释义 | 民事诉讼法规定中止诉讼的情形,包括当事人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法人终止等。中止后,待原因消除可恢复诉讼。法院需通知继承人参与诉讼,其行为有效。适用解释中规定法院应裁定指定管辖,并中止审理。开庭审理中遇到无法继续的情况,称为中止审理,待时机成熟再通知开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决。 法律分析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是关于中止诉讼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诉讼: (一)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二)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四)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 (五)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 (六)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诉讼。 此外,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中也有相关规定。 第四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指定管辖的,应当作出裁定。 对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的案件,下级人民法院应当中止审理。指定管辖裁定作出前,下级人民法院对案件作出判决、裁定的,上级人民法院应当在裁定指定管辖的同时,一并撤销下级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 第五十五条规定,在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裁定中止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通知继承人作为当事人承担诉讼,被继承人已经进行的诉讼行为对承担诉讼的继承人有效。 民事诉讼涉及到法院开庭审理,如果在开庭审理过程中由于一些原因不能继续进行审理的情况,被称为中止审理,待时机成熟法院会再次通知开庭的时间。可以中止审理的情况分为很多,在正文中为大家一一罗列了,遇到实际情况可以根据法院的要求灵活解决。 结语 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中止诉讼的情形。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50条,中止诉讼的情形包括:当事人死亡待继承人确认参与诉讼、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待确定法定代理人、法人或组织终止待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不可抗拒的事由导致当事人无法参与诉讼、本案需依据另一案审理结果而另一案尚未审结、以及其他应中止诉讼的情形。中止原因消除后,诉讼将恢复进行。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中也有相关规定,包括指定管辖裁定的作出和继承人的通知等。中止审理是指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因特殊原因无法继续进行,待时机成熟后法院会重新通知开庭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根据法院要求灵活解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二章 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三节 开庭审理 第一百四十八条 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三章 简易程序 第一百六十条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本章规定。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前款规定以外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双方也可以约定适用简易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五章 特别程序 第三节 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 第一百九十条 公民下落不明满二年,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失踪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申请书应当写明失踪的事实、时间和请求,并附有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机关关于该公民下落不明的书面证明。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