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裁定书与民事判决书的法律效力及区别 |
释义 | 民事裁定与判决的主要区别在于适用事项、依据、形式、上诉范围、上诉期限和法律效力。裁定解决诉讼程序问题,适用于不予受理、驳回起诉、财产保全等事项;依据民事诉讼法,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判决解决实体权利义务争议,仅一份判决,依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必须书面形式。 法律分析 民事裁定是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对所发生的程序上应解决的事项所作的判定。判决是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经过法庭审理,根据查明和认定的案件事实,对案件中的民事实体权利义务争议所作出的判定。因此,裁定与判决有明显的区别,其主要区别为: 1、适用的事项不同。裁定解决的是诉讼过程中的程序问题,目的是使法院有效地指挥诉讼,清除诉讼中的障碍,推进诉讼的进程。裁定适用于下列范围:不予受理;对管辖权有异议的;驳回起诉;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准许或不准许撤诉;中止或者终结诉讼;补正判决书中的笔误;中止或者终结执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其他需要裁定解决的事项。判决解决的是当事人双方争执的权利义务问题,即实体法律关系,目的是解决民事权益纠纷,使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得以解决。一般情况下,一个案件通常只有一份判决,而一个案件有可能有几份裁定。 2、作出的依据不同。裁定根据的事实是程序性事实,依据的法律是民事诉讼法,可以在诉讼过程中的任何阶段作出。 3、形式、上诉范围、上诉期限和法律效力不同。裁定可以采取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而判决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拓展延伸 民事裁定书和民事判决书的法律效力与区别:解析民事诉讼中不同类型法律文件的权威性和差异 民事裁定书和民事判决书是民事诉讼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法律文件。虽然它们都对案件做出了决定,但在法律效力和作用上存在一些区别。民事裁定书通常用于处理一些程序性或简单的民事案件,如临时保全措施的决定,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做出相对较为明确的规定。而民事判决书则是对争议的实质性解决,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作出最终裁决。在法律效力上,裁定书和判决书都具有强制执行力,当事人应当依法履行。然而,判决书的法律效力更为重大,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上诉程序才能改变或撤销。因此,虽然两者都是法律文件,但在权威性和作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结语 民事裁定与判决在适用事项、依据、形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裁定解决程序问题,判决解决实体权利义务争议。裁定可口头或书面形式,判决必须书面。虽然两者具有强制执行力,但判决的法律效力更重大,需经上诉程序改变。两种法律文件在权威性和作用上有差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裁定适用于下列范围: (一)不予受理; (二)对管辖权有异议的; (三)驳回起诉; (四)保全和先予执行; (五)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 (六)中止或者终结诉讼; (七)补正判决书中的笔误; (八)中止或者终结执行; (九)撤销或者不予执行仲裁裁决; (十)不予执行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 (十一)其他需要裁定解决的事项。 对前款第一项至第三项裁定,可以上诉。裁定书应当写明裁定结果和作出该裁定的理由。裁定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口头裁定的,记入笔录。 衍生问题: 判决书应该包括哪些要件? (一)案由、诉讼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二)判决认定的事实和理由、适用的法律和理由; (三)判决结果和诉讼费用的负担; (四)上诉期间和上诉的法院。 判决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