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律起诉的程序包括哪些步骤? |
释义 | 起诉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诉状;立案审查后符合条件则立案,不符合则不予受理;排期开庭后进行审理;最后进行宣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法院应保障起诉权利,符合条件必须受理,不符合条件应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 法律分析 1、起诉,即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 2、立案审查,符合立案条件,通知当事人7日内交诉讼费,交费后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裁定不予受理。 3、排期开庭。 4、开庭审理。 5、宣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拓展延伸 法律起诉的程序步骤详解及注意事项 法律起诉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原告需要准备起诉文件并将其提交给法院;其次,法院会对起诉文件进行审核,并决定是否受理案件;接下来,法院会通知被告,并要求其提供答辩意见;随后,双方将进行庭前调解,以寻求和解或达成协议;如果庭前调解失败,案件将进入庭审阶段,在庭审中,双方将提供证据并陈述观点;最后,法院将作出判决或裁决。在整个起诉程序中,当事人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权益,遵守法院的规定和指示,并积极配合律师的工作。此外,及时咨询专业律师,了解相关法律条款和案例,也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起诉程序包括立案、审查、开庭、审理和宣判等环节。根据民事诉讼法,法院应保障当事人起诉权利。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条件的应裁定不予受理。法律起诉中,原告需准备起诉文件并提交法院,法院审核后受理案件并通知被告提出答辩意见。庭前调解未成功后,将进入庭审阶段,双方提供证据并陈述观点。最终,法院将作出判决或裁决。当事人应保护自身权益,遵守法院规定和指示,积极配合律师工作,并咨询专业律师以了解相关法律条款和案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五十一条 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收起诉状。 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四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四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