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当事人否认罪行怎么办? |
释义 | 当事人不承认犯罪不影响定罪,只要有足够证据可以证明犯罪,即使当事人不承认也可以定罪。然而,如果犯罪嫌疑人承认犯罪但没有其他证据支持,不能定罪。自首后拒不承认犯罪不会影响自首成立,关键是如实供述罪行,而不是认罪。自首的成立不以行为人认罪为前提,但如果行为人故意隐瞒关键事实并以此为借口开脱罪责,则不构成自首。 法律分析 一、当事人不承认犯罪怎么办 1、当事人不承认犯罪,不影响判决,搜集足够证据的可以定罪。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不承认的,但有明确的客观证据或者其他证据证实,能排除合理怀疑的,同样可以定罪。 但犯罪嫌疑人承认,却没有其他证据可以印证的,也不能定罪。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五十五条,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二、自首后拒不承认犯罪会怎样 1、不认定为自首。 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在自动投案的同时,又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是犯罪,在司法机关面前拒不认罪均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2、首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行为人如实供述客观事实,至于对案件的定性,由司法机关负责。行为人如实供述了客观事实,但在主观上对该事实的评价存在认识错误,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换言之,自首的成立,不以行为人认罪为前提。其次,应当注意区分如实供述与合理辩解。 如实供述是指将本人所犯罪行客观地陈述出来,而自我辩解则是在客观陈述自己罪行的基础上,对本人承担责任的轻重进行解释。合理辩解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不能因为行为人进行了自我辩解而否定其供述的如实性。 3、当然,如果行为人故意隐瞒主要犯罪事实或关键情节,并以此为借口为自己开脱罪责,则不属于合理辩解,也不属于如实供述,不成立自首。 结语 经过搜集足够证据,即使当事人不承认犯罪,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仍能定罪。然而,如果犯罪嫌疑人承认犯罪却没有其他证据支持,无法定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只有被告人供述无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有罪。自首后拒不承认犯罪并不影响自首成立,只要行为人如实供述客观事实即可。然而,故意隐瞒主要犯罪事实或关键情节以开脱罪责,则不属于自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三章 提起公诉 第一百七十四条 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同意量刑建议和程序适用的,应当在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在场的情况下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 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需要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 (一)犯罪嫌疑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对未成年人认罪认罚有异议的; (三)其他不需要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侦查 第二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一百二十一条 讯问聋、哑的犯罪嫌疑人,应当有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参加,并且将这种情况记明笔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侦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一百一十六条 公安机关经过侦查,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案件,应当进行预审,对收集、调取的证据材料予以核实。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