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刑事案件中民事赔偿的范围 |
释义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财物被毁坏而遭受的物质损失,精神损害不在赔偿范围内;物质损失可分为现实损失和必然损失,只有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损失需要被告人负责赔偿。 法律分析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在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一百三十八条有相关规定。 具体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如下: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由上述法律、司法解释可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被限定为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的“物质损失”,精神损害被明确排除在赔偿范围之外。 物质损失表现为被害人由于财产或人身损害而受到的经济损失,具有财产的内容,可以通过财产表现出来。并且,只有犯罪行为与物质损失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时,被告人才需要对该损失负责。 从物质损失的发生时间来讲,可分为现实损失和必然损失两种。现实损失是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同时给被害人造成的物质损失,犯罪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一致性,如财产被损坏、灭失等。必然损失是指被告人犯罪行为发生后,必然给被害人造成的物质损失,时间上表现为犯罪行为在前,物质损害在后,这种损失是通常情况下能够得到的物质利益,如合法的银行利息、误工工资、奖金、营运收入等,这些都是“对将来所造成的必然损失”。被告人不对犯罪时没有出现、主观上又无法确切知道犯罪后是否出现的可能的(或然)间接损失进行赔偿。 结语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受到《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的规定限制。根据相关法律条款,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的物质损失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然而,精神损害不在赔偿范围之内。物质损失包括经济损失,需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损失可分为现实损失和必然损失,前者指同时发生的损失,后者指犯罪行为后必然发生的损失。间接损失不被赔偿。根据以上规定,赔偿范围被明确界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2012修正):第三章 刑事赔偿 第三节 赔偿程序 第二十七条 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处理赔偿请求,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必要时,可以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情况、收集证据。赔偿请求人与赔偿义务机关对损害事实及因果关系有争议的,赔偿委员会可以听取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的陈述和申辩,并可以进行质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2012修正):第三章 刑事赔偿 第二节 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第二十一条 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依照本法的规定应当给予国家赔偿的,作出拘留决定的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对公民采取逮捕措施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的,作出逮捕决定的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再审改判无罪的,作出原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为赔偿义务机关。二审改判无罪,以及二审发回重审后作无罪处理的,作出一审有罪判决的人民法院为赔偿义务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2012修正):第三章 刑事赔偿 第三节 赔偿程序 第二十九条 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设立赔偿委员会,由人民法院三名以上审判员组成,组成人员的人数应当为单数。 赔偿委员会作赔偿决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赔偿委员会作出的赔偿决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决定,必须执行。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