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院在审理诉讼时如何保障原告的知情权? |
释义 | 刑事案件通知原告与案件类型有关。公诉案件不通知受害人,但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时会通知原告出庭。自诉案件必须通知自诉人出庭。根据《刑事诉讼法》,被害人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提起。人民检察院负责公诉案件的审查决定,并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开庭审判前需通知相关当事人,包括起诉书副本的送达、开庭日期的确定和公布。 法律分析 刑事案件可以不通知原告。刑事案件分成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两类,公诉案件由检察院提起公诉,受害人不是原告,并不是必须出庭,因此法院不会通知受害人,如果受害人提起了附带民事诉讼,受害人就是民事诉讼的原告,法院会通知原告出庭。自诉案件由受害人起诉,受害人就是自诉人,法院必须通知自诉人出庭。 法律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第一百六十九条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第一百七十六条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 第一百八十七条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结语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案件分为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两类。在公诉案件中,受害人不是原告,因此法院不会通知受害人出庭。而在自诉案件中,受害人作为自诉人,法院必须通知其出庭。此外,被害人还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以获得赔偿。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负责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则负责开庭审判。在开庭前,法院会通知当事人、辩护人、证人等参与人员。公开审判的案件还需提前公布相关信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七章 审理和判决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六十五条 人民法院应当公开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供公众查阅,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七章 审理和判决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五十四条 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020修订):第四章 档案的利用和公布 第三十二条 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由国家授权的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公布;未经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公布。非国有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单位和个人形成的档案,档案所有者有权公布。 公布档案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