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第一次开庭原告需要准备什么 |
释义 | 开庭前原告应该准备的材料有诉状、证据附件及原件、申请证人出庭名单及身份证、对案件的书面意见、案件的定性、主张的理由等。原告在开庭的时候还应该准备证据,携带原件出庭。开庭审理时审判长要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告知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一、审理前的准备的含义是什么 审理前的准备是指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为了使庭审顺利进行而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具体来说,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进行下列工作: (1)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 (2)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3)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 (4)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5)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 (6)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存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在开庭审判前的准备主作是: (1)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2)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向当事人告知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或者口头告知。 (3)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并应当在三日内告知当事人。 (4)审判人员必须认真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 (5)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 (6)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行政诉讼的审前准备与民事诉讼程序的情况大同小异。 二、案件开庭前公诉院应做什么准备 公诉案件开庭前法院应做好以下准备: 1、人民法院应当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2、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三十七条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第一百三十八条法庭调查按照下列顺序进行:(一)当事人陈述;(二)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三)出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四)宣读鉴定意见;(五)宣读勘验笔录。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