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2023犯罪预备的治安处罚是如何规定的
释义
    犯罪预备的治安处罚规定:犯罪预备状态下,对犯罪分子进行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必须满足主观上具有犯罪目的、进行了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行为,并且被阻止在犯罪预备阶段的某一点上。预备犯的主观特征包括为了顺利实施和完成犯罪的意图和目的,以及犯罪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被迫停止下来。
    法律分析
    一、犯罪预备的治安处罚是如何规定的
    1、犯罪预备状态,如果就已经被抓住的话,这个时候就比较轻一些,犯罪预备还没有到任何的犯罪后果,严格来说,这个时候只需要对对方来说进行减轻处罚的,有的时候会免除处罚。
    2、法律依据:《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构成犯罪预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犯罪分子主观上具有某种犯罪目的;
    (2)犯罪分子为实施某种犯罪而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行为;
    (3)犯罪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止在犯罪预备阶段的某一点上。
    《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二、犯罪预备形态的主观特征也包括两个方面
    (1)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可见,预备犯的主观方面既有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有具有进而着手实行和完成犯罪的意图。但是后者尚未实际展开而只是在犯罪预备活动中间接地得到反映;而前者,即为了顺利地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而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与目的,才是预备犯主观方面主要的内容和特征所在。犯罪预备行为的发动、进行与完成,都是受此种目的的支配的。
    (2)犯罪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停止下来,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即是被迫而非自愿在着手实行行为前停止犯罪。这是犯罪预备与犯罪预备阶段中止的关键区别所在。所谓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足以阻碍行为人着手实行和完成犯罪的因素,如果该因素不足以阻碍行为人继续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人也认识到这一点的(排除行为人存在认识错误而构成犯罪预备的情形),应认定为犯罪预备阶段中止。
    结语
    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对于犯罪预备状态,如果在被抓住前,还没有造成任何犯罪后果,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对其进行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犯罪预备的主观特征包括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以及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被迫停止的情况。意识到行为人存在认识错误而构成犯罪预备的情形应予以排除。根据以上规定,对于预备犯,法律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2012修正):第二章 职权 第七条 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违反治安管理或者其他公安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个人或者组织,依法可以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救援衔条例:第四章 消防救援衔的首次授予 第十五条 初任消防员,按照下列规定首次授予消防救援衔:
    (一)从高中毕业生、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或者毕业生中招录的,授予预备消防士;
    (二)从退役士兵中招录的,其服役年限计入工作时间,按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授予相应的消防救援衔;
    (三)从其他救援队伍或者具备专业技能的社会人员中招录的,根据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时间,比照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中同等条件人员,授予相应的消防救援衔。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六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3: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