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诉讼法中的受理与立案的区别 |
释义 | 受理和立案是民事诉讼中的两个不同程序,受理是诉讼活动开始的审查过程,立案是对控告材料的受理和审查。受理期限为7天,立案必须满足条件并在受理之后进行。 法律分析 1、概念不同。受理是指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进行审查后,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予以接受并决定立案审理,从而引起诉讼程序开始的一种诉讼活动。立案是人民法院对控告的材料,按照管辖范围,迅速受理审查。 2、时间不一样。受理是立案的前置程序,受理期限是7天。民事诉讼立案时间一般为七日内。 3、条件不同。立案的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有管辖权。民事诉讼立案则必须受理在先。 拓展延伸 民事诉讼法中的受理与立案:程序上的差异与法律效果 民事诉讼法中的受理与立案涉及程序上的差异与法律效果。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受理是指法院对诉讼请求进行初步审查,决定是否受理案件;而立案是指法院正式登记案件并开始进行审理程序。受理与立案的区别在于时间点和审查程度。受理是一个较为简单的程序,主要考虑诉讼请求的合法性和符合性;而立案则需要更加详细的审查,包括审查案件材料的完整性和证据的充分性。从法律效果上看,受理意味着案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法院有权处理相关事项;而立案意味着案件已正式登记,具备了法律效力,当事人享有相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因此,了解受理与立案的区别对于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权益保护和程序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受理和立案在民事诉讼中具有不同概念、时间和条件。受理是对起诉进行初步审查的程序,而立案是正式登记案件并开始审理的程序。受理期限为7天,而立案时间一般为七日内。立案的条件包括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原告、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以及符合受诉法院的管辖范围。了解受理和立案的区别对于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维护其权益并正确操作程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