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释义
    教唆未满14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后果以及未成年人父母发现教唆犯罪后的应对措施。未成年人教唆犯罪属间接正犯,被教唆者定罪处罚,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父母或监护人发现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应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应依法查处,依据刑法第29条对教唆犯罪的规定处罚。
    法律分析
    一、教唆不满14未成年杀人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教唆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9条第1款的规定从重处罚。教唆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属于间接正犯,以被教唆的未成年人所犯罪行定罪处罚,而未成年人由于不满14周岁无刑事责任能力不构成犯罪。不满14周岁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不是刑法调整的主体,而是教唆犯的工具。未满十四周岁达不到刑事责任年龄,不负刑事责任,并且,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故不会与他人形成共同犯罪的故意。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未成年人父母发现教唆犯罪后怎么办?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这里所说的“教唆”,是指以授意、怂恿、劝说等方法唆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教唆者本人不一定直接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这里所说的“胁迫”,是指对未成年人施以威胁、恫吓,进行精神上的强制,以迫使未成年人不敢不去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这里所说的“引诱”,是指对未成年人以金钱、物质利益等好处诱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如果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无论该未成年人是否已经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一经发现,就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请求公安机关处理。依照本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到报告后,首先应当及时依法查处。这里所规定的“依法查处”,是指对报告的情况进行调查或者侦查,分别不同的情节,依照《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关于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法律责任,《刑法》第29条对教唆犯罪作了明确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结语
    根据《刑法》第29条的规定,教唆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将面临从重处罚。教唆犯的主体是被教唆的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由于不满14周岁无刑事责任能力,不构成犯罪。对于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请求处理。公安机关将依法查处,根据不同情节,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教唆犯罪的法律责任将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十二条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关爱、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