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犯罪后,法院判刑时认为轻判的犯罪分子悔罪表现好,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能会考虑判处缓刑。犯罪被判缓刑,即会缓期执行刑罚,意味着不用马上坐牢,具有较大的自由性。但是,犯罪分子是有限制的自由,因此要确定相应的影响。 按规定,犯罪分子被判缓刑要遵守以下规定: 1、要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要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比如上班或是离职; 3、要遵守考察机关会客的规定,比如不能约见同案犯,探监等; 4、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都要经考察机关批准,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离开。 另外,犯罪分子被判处附加刑的,比如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不能当然免除,仍要执行。 所以,犯罪被判处缓刑,虽然不用到监狱服刑,但是要受到以上的影响。 并且,在缓刑考验期内,如果发现犯罪分子违反规定,比如又犯罪,或者发现有遗漏的罪没判,那么将会被撤销缓刑,转而执行原判刑罚。因此,若是有新罪或者漏罪的话,将可能接受更重的刑罚。 最后,事实上,犯罪后被判处缓刑,除了必要的影响外,其实可以接受相当大的自由。所以,若是尚未宣判,而可能判处的刑罚较轻,或者有可以减轻或从轻处罚的情节,建议可以在必要时找个专业律师进行辩护,争取到较轻判决,甚至被缓刑处理。 一、缓刑期间注意什么 《刑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规定定期向执行缓刑的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