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公司有税务违法记录如何处理 |
释义 | 违法违章处理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税务违法违章行为依照法律法规和税收征管制度规定,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处理。包括向纳税人发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行政处罚、取消有关资格和税收优惠待遇、停供发票等。 一、如何知道公司状态是否非正常 去国税局查看可以知道公司状态是否非正常。所谓异常户,是指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申报纳税,在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后,逾期不改正的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派人实地检查,无下落,不能强制履行纳税义务。因此说三个月都是零申报,直接划入非正常户为错误的说法。处理方法是再次到国家税务局检查营业执照税务登记信息是否归类为异常家庭,确定为异常家庭后,按规定程序支付处理公司违规处理、损失发票支付、欠税支付,可在综合征管软件中解除异常家庭。 如果不处理违规信息,税务机关可以注销不欠税、不支付发票的纳税人的税务登记证。此外,在这件事上,国家税务局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根据规定,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申报纳税的,主管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税源管理部门派人现场核查无下落,不能强制履行纳税义务的,经综合业务部门批准后认定为异常户。如果长期不申报纳税,没有相关提示,可以向上级反映,但首先解除异常户才是正事。 二、税务稽查改革的基本原则 1、专业化分工和制约原则。 专业化分工和制约原则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是税收工作发展对税务稽查工作的要求。 社会生产的发展,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要求对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缺乏分工的传统税务稽查进行改革。 实行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后,税务稽查成为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主要监控手段。这就要求税务稽查工作效率的提高,要提工作效率,就必须实行专业化。 新的税务稽查形势要求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制约。随着税收征管模式的推行,税务机关征管工作的重心必然向稽查转移。税务稽查权就显得比较突出。然而,任何一种权力必须置于被监督、受制约的状态中。实行选案、实施、审理、执行专业化分工的税务稽查就能较好地解决稽查权力过于集中与需要制约的矛盾。 2、以事实为根据,以税收法律、法规、规章为准绳的原则。 根据这项原则,税务稽查工作一方面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稽查检查工作应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代扣代缴或者代收代缴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是求是地处理,必须查明事实真相,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数据翔实准确、资料齐全;另一方面,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所谓有法必依,对税务稽查工作来说就是不折不扣地按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办事,有法不依等于无法。执法必严是社会主义法制权威性的要求。对于稽查工作来说,这几个方面同样重要,要求严肃、认真地对待。 3、群众路线原则。 税务稽查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加强与司法机关及其他有关部门的联系和配合。 部门配合形式应多样化。税务机关与公、检、法等部门机关的配合已有一定的形式,但还应探讨一些新的形式,如设立专门的税务警察等。加强与有关经济管理监督部门的配合,如部门信息联网,强化收入扣缴制度、建立起覆盖面广、反应迅速的监控网络。 强化社会监督。应充分发挥纳税人的会计师的监督功能,务必使企业有账可查,而且账实相符,同时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不断开展税法宣传,传播税收法规等相关知识,对查处的大案、要案公开曝光,发挥案件惩戒作用。对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协税护税精神,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必要时可采取一些具体形式,如奖励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协税护税的积极性。 三、税务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期限几天 税务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期限一般是十五天。根据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的,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发出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责令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天。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 (二)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帐簿或者保管记帐凭证和有关资料的; (三)未按照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报送税务机关备查的; (四)未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帐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的; (五)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或者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 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经税务机关提请,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纳税人未按照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或者转借、涂改、损毁、买卖、伪造税务登记证件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