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生完孩子协议离婚孩子归谁 |
释义 | 双方协商。夫妻感情破裂要离婚的,双方可以协议离婚,约定好孩子的抚养权、抚养费以及财产分割等。 所以父母协议离婚时,双方自主决定孩子的抚养权归属,协议不成的可以起诉至法院,不抚养孩子的一方也要支付孩子的抚养费。 一、抚养从什么时候算起 抚养从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有抚养子女的义务,有的夫妻还没离婚,在这期间也可以以子女名义向一方或双方要求支付抚养费。如有的情况,是夫妻都不管小孩,把孩子扔给父母抚养又不出抚养费,这种情况完全可以以小孩名义向父母双方起诉要求支付抚养费。夫妻双方如果确因感情破裂需要离婚的,应在离婚时对财产及子女的抚养权归属问题作出处理。我们知道,法院在判决子女的抚养权时遵循的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利的原则。为了保障孩子的后续成长,父母在离婚之后,未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应支付给孩子一定的抚养费。 二、孩子的抚养权意味什么 1、抚养权常常意味着与孩子共同居住权 除了双方约定孩子轮流居住的情形外,抚养权意味着与孩子共同居住权。那么,取得抚养权的一方自然可以与孩子长期居住、生活在一起。 2、抚养权包含了第一监护权的内容 取得抚养权的一方,同时取得了监护权,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可以代表孩子做出孩子自己不能单独做出的决定;同时,代孩子行使财产所有权。 3、取得抚养权的一方不用向对方支付抚养费 取得抚养权的一方虽然也要承担抚养孩子的义务,但是,不用向对方支付抚养费,所以,不用担心对方滥用自己的抚养费;相反,对方有此忧虑。 4、取得抚养权的一方可以控制对方探望权 取得抚养权的一方有义务配合对方探望孩子,这是法律规定,但是,现实中,往往是抚养权人完全制约住对方,可以随意制造困难阻止探望。 5、取得抚养权的一方在财产分割时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般而言,法官会考虑双方的实际处境和照顾妇女儿童的利益,虽然,这种照顾可能是给孩子份额,但是,在实体上,抚养孩子的一方多分得了部分财产。 6、抚养孩子的一方可以培养出更加深厚的母爱或父爱 长期居住在一起,耳濡目染,自然,感情会更加深厚;相反,不共同居住或生活的一方,与孩子的感情会日趋淡薄。 三、离婚女方不要抚养权怎么给抚养费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父母双方离婚后,法院会判决一方父母抚养自己的子女,那么另一方就应该负担子女在生活中的教育经费和生活费用,所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都应该由双方协商,在达成一致之后签署相应的协议,如果双方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那么就交由人民法院判决。根据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双方需要支付多少的抚养费应该先由父母双方协商解决,当双方协商解决不了之后再起诉到法院,法院会依据父母双方的经济实力和孩子成长中需要的具体费用进行判决。 一般来说,如果一方父母没有获得小孩抚养权,那么每个月就需要支付的工资收入的20%到30%作为孩子的抚养费用,承担有两个孩子抚养费的,可以适当增加,但不能超过月收入的一半。对于孩子的抚养费用,支付的一方可以按月支付,如果获得抚养权的一方要求一次性支付,法院也会根据支付方的实际经济状况进行判决。支付抚养费是每个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支付方不得以任何的理由和接口拒绝支付抚养费用。 对于离婚孩子给男方女方抚养费给多少法律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和介绍。对于抚养权的归属,法院一般会根据孩子目前的生活状态和夫妻双方的收入情况以及道德方面进行考量。一般来说,法院会为孩子做出最有利的选择,父母双方也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目前,处于两岁以下的孩童,法院一般会把孩子判给母亲抚养,除非女方有不适合抚养的理由,10岁以上的孩子就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果有两个孩子的话,那么原则上就是父母双方一人抚养一个孩子。 在很多的离婚案件中,人民法院在判定子女抚养费的数额时,都是根据以下的三个标准作为依据: (1)子女生活中的真实的需要; (2)父母双方的经济能力; (3)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六条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 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第一千零七十九条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