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原告立案还是被告立案?
释义
    诉讼中的当事人称谓及行政诉讼的范围:一审称原告、被告;二审称上诉人、被上诉人;再审称再审申请人、被申请人。行政诉讼适用于不服行政处罚、强制措施、侵犯经营自主权、拒绝颁发执照和保护权益等情况。
    法律分析
    当事人一般指的参与诉讼的人,其中包括原告和被告。一审,二审,再审期间的当事人称谓不同:一审期限中称呼为原告,被告;二审期限中称呼为上诉人、被上诉人;再审期限中称呼为再审申请人、被申请人。
    诉讼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解决讼争的活动。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拓展延伸
    选择立案主体:原告还是被告?
    在诉讼案件中,选择立案主体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在一般情况下,原告是提起诉讼的一方,被告则是被诉讼的一方。选择立案主体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案件事实、法律规定和证据等。原告立案通常意味着主动权在原告一方,可以主导诉讼进程;而被告立案则需要应对原告的指控和要求。具体选择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并咨询专业法律意见。综上所述,选择立案主体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维护自身权益并追求公正与合法。
    结语
    在诉讼案件中,选择立案主体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原告和被告分别是一审、二审和再审期间的当事人称谓。在行政诉讼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特定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选择立案主体需要综合考虑案件事实、法律规定和证据等因素。原告立案意味着主动权在其手中,而被告则需要应对指控和要求。选择立案主体应权衡利弊并咨询专业法律意见,以维护自身权益并追求公正与合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四十八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进行诉讼。其他组织由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诉讼。
    第四十九条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请执行。当事人可以查阅本案有关材料,并可以复制本案有关材料和法律文书。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材料的范围和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当事人必须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
    第五十一条
    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4: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