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确定抢夺罪的立案标准 |
释义 | 抢夺罪的数额标准及处罚情况,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状况而定。抢夺公私财物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以上为数额较大,5000元至2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3万元至10万元以上为数额特别巨大。初犯未成年人、投案退赃、被胁迫参与等情况可减轻处罚,而抢夺残疾人、救灾物资、多次抢夺、利用车辆抢夺等情况则需要从重处罚。未经行政处罚的抢夺行为将累计计算数额。 法律分析 抢夺罪是数额犯,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即构成犯罪,可以立案追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法律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具体情况如下: 1、抢夺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百元至二千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不过当事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1)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作案,属于初犯或者被教唆犯罪的; (2)主动投案、全部退赃或者退赔的; (3)被胁迫参加抢夺,没有分赃或者获赃较少的; 2、抢夺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 3、抢夺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 4、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需要从重处罚: (1)抢夺残疾人、老年人、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财物的; (2)抢夺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等款物的; (3)一年内抢夺三次以上的; (4)利用行驶的机动车辆抢夺的; 5、抢夺公私财物,未经行政处罚处理,依法应当追诉的,抢夺数额累计计算。 拓展延伸 抢夺罪的定罪要件及证据要求 抢夺罪的定罪要件及证据要求是指在刑事审判过程中,为了认定被告人是否犯有抢夺罪,需要满足一定的定罪要件和证据要求。定罪要件包括:被告人的主观故意,即具有抢夺他人财物的故意行为;客观行为要素,即实施抢夺行为;以及构成抢夺罪的客观条件,如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证据要求则是指在审理过程中,法院需要充分收集、审查和评估相关证据,包括目击证人的证言、物证、视频监控等,以确保定罪的证据充分、确凿、合法。只有在满足定罪要件和证据要求的情况下,法院才能对被告人定罪并做出相应的判决。 结语 抢夺罪的定罪要件及证据要求是确保刑事审判公正的重要保障。定罪要件包括被告人的主观故意、实施抢夺行为以及构成抢夺罪的客观条件。证据要求则要求法院充分收集、审查和评估相关证据,确保证据充分、确凿、合法。只有在满足定罪要件和证据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对被告人定罪并做出判决。这一制度保障了司法公正,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七条【抢夺罪】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抢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抢劫罪】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