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劫夺被押解人员罪的相关法律规定
释义
    劫夺被押解人员罪的构成要件是以夺走、纵放被押解人员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客体为司法机关的正常秩序,犯罪对象为被押解的罪犯、被告人及犯罪嫌疑人。主体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劫夺行为在押解途中进行,情节严重是加重情节。动机多种多样,但不影响罪的成立。
    法律分析
    以夺走、纵放被押解人员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就会立案。
    劫夺被押解人员罪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秩序,犯罪对象则为被押解的罪犯、被告人及犯罪嫌疑人。所谓罪犯,是指经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确认为有罪的人。所谓被告人,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检察机关或自诉人向人民法院控告犯有某种罪行而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人。所谓犯罪嫌疑人,是指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前,有证据证明其可能实施了某种犯罪行为,但是根据已掌握的证据还不足以确定其实施了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
    所谓劫夺,是指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夺取或者释放被押解人,以使其脱离押解人员控制的行为。所谓押解途中,是指将被依法关押的人自关押场所押解出来后直至押解人关押场所前的全过程。
    情节严重是本罪的加重情节。所谓情节严重,一般指劫夺多名人犯或致多名人犯逃逸的;劫夺重大案件人犯的;持械劫夺人犯的等。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实际构成其罪的,应是除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以外的人,多为被劫夺人的亲朋好友。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是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而仍决意劫夺,其目的一般在于使被劫夺人逃避法律制裁。过失不能构成本罪。至于其动机可多种多样,有的是哥儿义气,有的是袒护亲朋好友,有的是贪图钱财,有的是迷恋女色,有的是出于对司法机关的敌视,有的是企图制造事端引起的混乱,有的是想借此向有关方面施加压力等等,动机如何,并不影响本罪成立。
    结语
    劫夺被押解人员罪构成要件明确,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本罪侵害司法机关的正常秩序,犯罪对象为被押解的罪犯、被告人及犯罪嫌疑人。劫夺行为指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夺取或释放被押解人,使其脱离押解人员控制。情节严重是加重情节,主体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本罪必须出于故意,目的一般是使被劫夺人逃避法律制裁。动机多样,但不影响本罪成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二节 妨害司法罪 第三百一十六条 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七节 剥夺政治权利 第五十八条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的规定,服从监督;不得行使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各项权利。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