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职务犯罪是指在职务活动中发生的犯罪行为,其是否具有客观主观要件是判断其是否犯罪的关键因素。客观要件包括行为的客观性、危害的客观性和结果的客观性;主观要件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态。 法律依据: 1.《刑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犯罪分为故意犯和过失犯。” 2.《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故意犯罪:(一)犯罪人明知是违法的行为,仍然实施;(二)犯罪人虽然不知道是违法的行为,但是在实施该行为时应当知道是违法的行为。” 3.《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过失犯罪:(一)犯罪人没有预见本应预见的危险,但是由于粗心大意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危险的发生,造成后果的;(二)犯罪人预见本应预见的危险,但是相信不会发生或者相信可以避免,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危险的发生,造成后果的。” 4.《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单位犯罪是指由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单位的业务活动中犯罪行为。” 5.《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由单位负担;单位负担刑事责任,不免除个人的刑事责任。” 总结:职务犯罪的行为必须同时具备客观主观要件,才能判断其是否犯罪。单位负担刑事责任,不免除个人的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