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2023经济纠纷案件可否取保候审 |
释义 | 经济纠纷案件行为人可取保候审的情形包括:可能被判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可能被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行为人患有严重疾病等情形。 法律分析 经济纠纷案件的行为人如果存在下列情形的,那么可以取保候审: 1、行为人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行为人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且对行为人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行为人属于患有严重疾病等情形。 拓展延伸 经济纠纷案件的取保候审政策与实践:2023年展望 2023年展望,经济纠纷案件的取保候审政策与实践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环境的变化,取保候审政策将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纠纷案件的特点和需求。在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取保候审将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和个案审慎把握,以确保被取保人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同时保护其合法权益。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监控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也将成为取保候审的重要工具,以加强对被取保人的监管和管理。总体而言,2023年的经济纠纷案件取保候审政策与实践将更加精细化、科技化,并且注重平衡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的关系。 结语 展望2023年,经济纠纷案件的取保候审政策与实践将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法律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取保候审政策将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纠纷案件的需求。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取保候审将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和个案审慎把握,以确保被取保人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同时保护其合法权益。科技的进步也将推动电子监控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强对被取保人的监管和管理。总体而言,2023年的取保候审政策将更加精细化、科技化,并注重平衡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的关系。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裁判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百五十四条以及本规定第十三条之规定,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担保人以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裁判认定构成犯罪为由,主张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间借贷合同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依法确定担保人的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三章 保证合同 第二节 保证责任 第六百九十二条 保证期间是确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不发生中止、中断和延长。 债权人与保证人可以约定保证期间,但是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与主债务履行期限同时届满的,视为没有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债务履行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期间自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