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立案流程及时间概述 |
释义 | 立案流程包括接受立案材料、审查材料、填写报告、制作决定书等步骤。根据《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应及时审查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认定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犯罪,立案并制定决定书;如不构成犯罪,通知控告人并可申请复议。立案一般需要7天。 法律分析 立案流程如下: 1.对立案材料的接受,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人员或材料的接待和收留的活动。 2.对立案材料的审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已经接受的材料进行核对、调查的活动。 3.公安司法机关对立案材料进行审查和必要的调查后,对于需要立案的案件,先由承办人员填写《立案报告表》,然后制作《立案请示报告》,经本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制作《立案决定书》。对于决定不立案的,由工作人员制作《不立案通知书》。立案一般需要七天的时间。法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拓展延伸 立案程序的步骤和时间要求 立案程序的步骤和时间要求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立案,并且需要遵守法定的时间要求。一般而言,立案程序包括以下步骤:递交起诉状、受理立案、审查立案、立案登记等。具体的时间要求则根据不同的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而有所不同。在一般情况下,立案的时间要求是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以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因此,当事人在进行立案时,应当及时准备相关材料,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要求进行操作,以便顺利完成立案程序。 结语 立案流程包括接受、审查和决定。根据《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检察院或法院在接受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后,应迅速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追究刑责时,立案;认为无犯罪事实或轻微时,不立案,并通知控告人。立案一般需七天。立案程序须按规定的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以保障当事人权益。当事人应及时准备材料,顺利完成立案程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五十一条 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收起诉状。 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四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8修正):第六章 经费保障 第四十二条 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