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职工档案丢失补办流程 |
释义 | 1、企业职工档案丢失、损毁,申请办理补办认定手续应当提供的证件、证明材料。补办认定工人招收材料、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材料或者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士兵安置材料,提供的证明材料,应当经原出具招收、分配、安置手续的劳动保障、人事或者民政部门审核并加盖公章。 2、劳动保障部门接到责任单位补办认定申请后,经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予以受理,并自受理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拟补办认定职工档案的有关情况在责任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个工作日。 3、劳动保障部门对公示后无异议的,应当自公示截止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予以补办认定,并通知责任单位凭补办认定文件建立职工档案。 一、申请工伤认定的程序是怎样的? 1、申报 (1)单位申请 职工发生伤亡事故后,用人单位应当立即向当地劳动保障保障行政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报告,并填报《事故伤害报告表》。同时,应在伤亡事故发生或职业病确认诊之日起30日内填表写并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和首诊病历本、旁证材料、身份证等有关材料。 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应提交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查询证明。 (2)职工或直系亲属申请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期限申请认定的,职工或直系亲属可在伤亡事故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一年内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受理 如职工或其直系亲属的申请超过一年的期限,或不符合管辖权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不予受理,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如申请材料不全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当场或在7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 3、调查 对职工或直系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发出《工伤认定协查通知书》,要求单位提供相关材料,单位应在规定期限内如实提供情况和有关证据,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提出相反证据的,视为对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提供的证据材料无异议。 如有需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据实提供情况和有关证据或证据线索,参保单位有意隐瞒伤亡事故真相,提供虚假证据或数据等材料以及拒绝配合事故调查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可以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各项费用,转由用人单位负担。 4、认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正式受理之日起60日内做出认定结论,开出《工伤认定结论书》。工伤认定结论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送达用人单位和职工或其直亲属,并抄送工伤保险经办机构。 二、如何进行工伤认定? 1、工伤认定材料提交 (1)填写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制定的《工伤认定申请表》 (2)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 (3)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2、受理或不予受理 (1)受理条件: ①申请材料完整 ②属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③受理时效尚未经过 ④申请主体适格。 上述四个条件须同时满足,否则,申请将不会被受理。 劳动保障部门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2)不予受理: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3、证据的调查核实 (1)劳动保障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 (2)劳动保障部门调查核实,应由两名以上人员共同进行,并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 (3)调查核实时,依法行使职权并履行法定保密义务 (4)根据工作需要,委托其他统筹地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 (5)举证责任: ①原则上,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否则,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②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情况下,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4、工伤认定决定 (1)认定决定包括工伤或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和不属于工伤或不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 (2)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但是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15天内应作出决定。 (3)工伤认定决定应当依法载明必记事项 (4)工伤认定决定应加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专用印章。 5、送达与抄送 (1)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以及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2)工伤认定法律文书的送达按照《民事诉讼法》有关送达的规定执行。 6、复议或诉讼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7、资料存档 工伤认定结束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将工伤认定的有关资料至少保存20年。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