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法定抵消和约定抵消区别
释义
    法定抵消是一项法律规定,可以使债务互相抵消;而约定抵消是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抵消方式,需要符合法律规定和约定的条件。
    法定抵消是指根据法律规定,两个相互债权债务关系产生的债务可以互相抵消。例如,甲方拥有向乙方借款的债权,同时乙方也拥有向甲方借款的债权,则可以通过法定抵消,将这两笔债务相互抵消。法定抵消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债务关系,例如双方都为自然人、债务已经到期等。在法定抵消中,双方无需再进行实际支付,只需确认抵消后的余额即可。约定抵消则是指在合同中,当事人约定某些债务关系可以相互抵消。但是,这种抵消方式需要符合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条件,否则无效。例如,在借款合同中,双方约定甲方可以将其对乙方的债权与其欠乙方的债务相抵消,但必须满足债务关系已经到期、履行义务无争议等条件。若这些条件未能得到满足,则约定抵消无效。
    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法定抵消?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以下情况可以使用法定抵消:① 双方都为自然人;② 双方之间的债务关系已经到期;③ 债务的性质相同;④ 无论是债权还是债务,都已经发生争议或者不可归还;⑤ 双方没有以双方面临的任何其他债权债务关系作为抵消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定抵消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
    无论是法定抵消还是约定抵消,在进行抵消操作时,需要注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条件,以免发生纠纷。如果或企业需要进行抵消操作,建议咨询专业的法律顾问并遵循相关法律程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有多项债权债务关系,每一方的债权数额或者每一方的债务数额,均可以抵消对方的债务数额或者债权数额的,各自的债权债务数量应当全部抵消。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3: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