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欺诈行为如何界定房屋买卖合同 |
释义 | 在房屋买卖合同中,卖方欺诈的行为特别规定了三种情况。首先,如果卖方故意隐瞒自己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或者提供虚假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那么这种买卖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合同。其次,如果卖方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那么买受人可能会承担很大的法律风险。最后,如果卖方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出卖给第三人或者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那么这也属于一房两卖或多卖的情况。 法律分析 在房屋买卖合同中,特别规定了卖方可以被视为欺诈的行为有三种:一是故意隐瞒自己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或者提供虚假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这里涉及两种欺诈行为,即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和提供虚假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根据解释第二条的规定,这种买卖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合同。二是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如果房屋已经抵押,那么抵押权人有优先受偿权,因此买受人可能会承担很大的法律风险。三是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出卖给第三人或者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拆迁补偿安置房屋实际上已经卖给了特定的主体,因此属于一房两卖或多卖的情况。 结语 欺诈是房屋买卖合同中的一大问题,特别规定了卖方可以被视为欺诈的行为有三种。如果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或者提供虚假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买卖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合同。如果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或者出卖给第三人或者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也会给买受人带来很大的法律风险。因此,在房屋买卖过程中,卖方应该如实披露房屋的相关信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风险。 法律依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的规定,出卖人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一)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或者提供虚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二)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三)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出卖给第三人或者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