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证人拒绝出证该怎么办?
释义
    这篇文章介绍了在刑事诉讼中证人的权利和义务。证人必须具备了解案件情况、能够辨别是非、正确表达等条件。在法庭上,证人需要接受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的询问、质证。如果证人不愿出庭作证,会受到相应的处理方式。证人作证既是义务,也是一种权利,同时还享有查阅询问笔录等诉讼权利。
    法律分析
    一、证人不愿意作证怎么办
    1、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有以下的处理方式:
    (1)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
    (2)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
    (3)证人有无法出庭作证的情形,人民法院可以准许其不出庭。
    2、证人无法出庭作证的情形如下:
    (1)庭审期间身患严重疾病或者行动极为不便的;
    (2)居所远离开庭地点且交通极为不便的;
    (3)身处国外短期无法回国的;
    (4)有其他客观原因,确实无法出庭的。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五十三条
    二、刑事诉讼证人的条件有哪些
    作证是贫民应尽的法律义务,一切公民只要了解案情并有作证的能力,都有作证的义务。证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证人是在诉讼活动开始前便了解案件情况的人;
    (2)证人必须是能够辨别是非,能够正确表达的人;
    (3)证人是自然人。证人一般应当出庭作证,在法庭上接受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的询问、质证。
    证人作证是一种义务,同时也是一种权利,此外,证人还享有查阅询问笔录,要求对笔录中记载有遗漏或差错的部分加以补充、改正,要求补偿作证而受到的经济损失,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受司法机关的保护等诉讼权利。
    拓展延伸
    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如果证人确有困难,经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词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视听传输手段作证。如果证人不出庭作证,则其证言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同时,如果违反上述规定,证人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在诉讼过程中,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结语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具有重要的证据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证人可能无法出庭作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时,证人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了解案件情况、能够辨别是非、出庭作证等。只有在符合这些条件的前提下,证人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四、质证:第六十七条 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四、质证:第六十六条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拒不签署或宣读保证书或者拒不接受询问的,人民法院应当综合案件情况,判断待证事实的真伪。待证事实无其他证据证明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不利于该当事人的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四、质证:第七十条 人民法院准许证人出庭作证申请的,应当向证人送达通知书并告知双方当事人。通知书中应当载明证人作证的时间、地点,作证的事项、要求以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等内容。
    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事项与待证事实无关,或者没有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必要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当事人的申请。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7: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