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劳动关系的客体是怎样的? |
释义 | 劳动关系的客体是劳动行为和劳动待遇、劳动条件。劳动行为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客体,承载用工单位的利益;劳动待遇和劳动条件是劳动法律关系的辅助客体,承载劳动者的利益。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特征包括人身性、长期性、时间性和条件性。劳动力的特征要求国家采取保障措施,保护劳动者权益。当前我国非常关注劳动问题,相关法律如《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维权事宜。 法律分析 一、劳动关系的客体是怎样的? 劳动关系的客体是: 1、劳动行为。即劳动者为完成用工单位安排的劳动任务而支出劳动力的活动,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客体。它作为被支出和使用的劳动力的外在形态,在劳动法律关系存续期间连续存在于劳动过程中,在劳动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关系中主要承载或体现用工单位的利益。 2、劳动待遇和劳动条件。即劳动者因支出劳动力而有权获得的、用工单位因使用劳动力而有义务提供的各种待遇和条件,是劳动法律关系的辅助客体。其中,劳动待遇是对劳动者支出劳动力的物质补偿,劳动条件是劳动者完成劳动任务和保护安全健康所必需的物质技术条件。它们从属和受制于劳动行为,主要承载或体现劳动者的利益。 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特征是什么? 1、劳动力存在的人身性。劳动力存在于劳动者的肌体内,劳动力的消耗过程亦即劳动者生命的实现过程。这种劳动力消耗过程和劳动者生存过程的高度统一使劳动法律关系成为一种人身关系。 2、劳动力形成的长期性。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周期比较长,一般至少需要16年,有些能力的形成还需要更长时间。形成体力和脑力的劳动能力需要大量的投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部分投资主要是劳动者个人负担的。 3、劳动力存续的时间性。劳动能力一旦形成是无法储存的,而过了一定时间又会自然丧失。 4、劳动力使用的条件性。劳动力仅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只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劳动力的上述特征要求国家对劳动力的使用采取一些特殊的保障措施,既能使劳动能力得以发挥,又能使劳动者不受伤害。因此,尽管劳动力就其存在来说,总是个体的,但在调整过程中,将其视为集体的劳动力或社会的劳动力,以对个体的劳动力进行保护。 在当下的社会,目前我们国家关于劳动这个方面是非常的关注的,主要还是因为很多老百姓,因为不懂得相关的法律知识,所以导致劳动者处于弱势的地位,没有办法维护自身的权益,所以我们国家《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当中,对于维权相关的情况作出非常明确规定。 结语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劳动行为、劳动待遇和劳动条件。劳动行为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客体,是劳动者为完成用工单位安排的劳动任务而支出劳动力的活动。劳动待遇和劳动条件则是劳动者因支出劳动力而有权获得的各种物质补偿和必需的物质技术条件。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劳动力的人身性、长期性、存续的时间性以及使用的条件性等特征。在当今社会,劳动法律关系的保障措施非常重要,以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维护。因此,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七章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六十一条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七章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六十三条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21修正):第三章 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发生停工、怠工事件,工会应当代表职工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有关方面协商,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解决意见。对于职工的合理要求,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应当予以解决。工会协助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做好工作,尽快恢复生产、工作秩序。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