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公章在合同上是否足够有效? |
释义 | 公章和签字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只盖公章并不影响合同的有效性。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后,合同即成立,前提是合同主体资格合法、真实意思表示、合法合规且无串通恶意,同时当事人一方在签字或盖章前已履行主要义务并被对方接受。 法律分析 “只盖公章并不影响合同效力。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时合同成立。公章具有和签字同等的法律效力。一般订立合同,需要当事人有订立合同的主体资格,合同出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该合同不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序良俗,没有恶意串通等,符合条件的合同有效。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 拓展延伸 公章在合同上的法律效力如何确定? 公章在合同上的法律效力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公章作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代表,具有法律效力。公章的使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组织章程的规定,并经过授权。在合同签署过程中,公章的盖章行为代表了法人或组织的意愿和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公章的盖章并不是合同成立的唯一要件,其他合同要素如合意、合法性等也需要满足。因此,公章在合同上的法律效力是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来确定的,需要综合考虑相关法律规定和合同签署的合法性,以确保公章的使用符合法律要求并具有法律效力。 结语 合同的有效性并不仅仅取决于公章的盖章行为。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的成立需要满足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并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公章作为法人或组织的合法代表,具有法律效力,但其盖章并不是合同成立的唯一要件。因此,在合同签署过程中,除了公章的合法使用外,还需要确保合同的其他要素的合规性。综上所述,公章在合同上的法律效力是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来确定的,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出卖人迟延交付房屋或者买受人迟延支付购房款,经催告后在三个月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解除权人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经对方当事人催告后,解除权行使的合理期限为三个月。对方当事人没有催告的,解除权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权消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 因房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不能交付使用,或者房屋交付使用后,房屋主体结构质量经核验确属不合格,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城市房地产转让管理规定:第七条 房地产转让,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房地产转让当事人签订书面转让合同; (二)房地产转让当事人在房地产转让合同签订后90日内持房地产权属证书、当事人的合法证明、转让合同等有关文件向房地产所在地的房地产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申报成交价格; (三)房地产管理部门对提供的有关文件进行审查,并在7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申请的书面答复,7日内未作书面答复的,视为同意受理; (四)房地产管理部门核实申报的成交价格,并根据需要对转让的房地产进行现场查勘和评估; (五)房地产转让当事人按照规定缴纳有关税费; (六)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手续,核发房地产权属证书。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