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离婚后对方拒绝探视,如何维权? |
释义 | 离婚后对方不给探视,需要父母协商解决;如无法协商,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达成协议或法院判决后,仍不让见孩子可申请强制执行。孩子的抚养权可根据特定情况变更,如一方重病或伤残、不履行抚养义务、虐待子女或对子女有不利影响、子女愿意与另一方生活、其他正当理由。友好协商决定变更抚养权时,法院应准许。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享有探视权,协商或法院判决决定探视方式、时间、次数等。 法律分析 一、离婚后对方不给探视要怎么办 首先需要父母双方进行协商。毕竟,父母都应当为孩子的幸福着想,离婚不让见孩子、不让探望孩子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疏远了孩子与父亲或母亲的感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如果父母可以坐下来对如何探望孩子的问题进行友好的协商,那么不让探望子女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最终皆大欢喜。 如果夫妻一方坚持离婚不让见孩子、不让探望孩子,无法就孩子的探望权问题达成协议,那剩下的办法就是向法院提起诉讼了。由于离婚不让见孩子、不让探视孩子的行为构成侵权行为,法院会根据“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原则对探望权的行使方式、行使时间做出判决,并且要求夫妻双方协助执行。 在夫妻就孩子探望权达成协议或者法院就探望权做出判决的情况下,抚养孩子的一方仍然不让见孩子、不让探视孩子,那该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是,对探望权进行强制执行可不是一般的强制执行,法院不能直接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而是指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个人和单位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通过罚款、拘留措施,强迫离婚不让见孩子、不让探望孩子的一方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 二、孩子的抚养权能变更吗 离婚后,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应另行起诉,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院应当支持: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 3、八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 4、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的。 如果是双方通过友好协商决定变更子女抚养权的,法院应当准许。 因为现在很多家庭都还是只有一个孩子,于是在父母离婚的时候,肯定只能由一方直接抚养孩子,也就是获得抚养权,而另一方就需要按照约定或者法院的判决支付抚养费,但同时没有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也是享有探视权的。对于探视权的行使方式、时间、次数等等,先由离婚夫妻协商约定,不能协商一致的,再由法院依法作出判决。 结语 离婚后对方不给探视,首先需要双方协商,以保证孩子的幸福。如果协商无果,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根据孩子的健康成长原则做出判决,并要求双方协助执行。若抚养方仍不让对方探视,可申请强制执行,通过罚款、拘留等措施强迫履行探望权。关于孩子的抚养权变更,如一方因疾病、虐待或其他正当理由无法继续抚养,可向法院起诉并获得支持。双方如能友好协商,法院也会准许变更抚养权。探视权的行使方式、时间等需协商或由法院判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三章 家庭暴力的处置 第二十一条 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被监护人的近亲属、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的申请,依法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被撤销监护人资格的加害人,应当继续负担相应的赡养、扶养、抚养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二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时,应当妥善处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探望、财产等事宜,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见。不得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争夺抚养权。 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后,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应当依照协议、人民法院判决或者调解确定的时间和方式,在不影响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情况下探望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的一方应当配合,但被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权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自然人 第二节 监护 第三十一条 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在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中指定监护人。 依据本条第一款规定指定监护人前,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处于无人保护状态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担任临时监护人。 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擅自变更;擅自变更的,不免除被指定的监护人的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