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行贿罪认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
释义 | 认定行贿罪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行贿罪与馈赠礼物的界限,需考虑是否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谋取不正当利益;二是行贿罪与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的界限,需区分犯罪主体、客体和对象。只有正确分辨以上问题,才能准确认定行贿罪。(93字) 法律分析 认定行贿罪,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行贿罪与馈赠礼物的界限 看行为人在给予国家工作人员礼物时,主观上是否有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犯罪目的。 (二)行贿罪与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的界限 1、犯罪主体不同。行贿罪只能由自然人实施;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则既可以由自然人实施,也可以由单位实施。 2、犯罪客体和对象不同。行贿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务行为的廉洁性,犯罪对象只限于国家工作人员;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犯罪对象只能是公司、企业中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注意分清以上两个问题,就可以比较正确的认定行贿罪。 拓展延伸 行贿罪的构成要件和法律适用 行贿罪的构成要件和法律适用是指在法律上认定某个行为是否构成行贿罪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和适用的法律规定。行贿罪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主体、客体、行为方式、主观方面等要素,只有当这些要件齐全时,才能认定为行贿罪。而法律适用则是指对行贿罪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解释和应用,包括相关法律条文、司法解释和相关判例等。刑法、反腐败法等法律文件是行贿罪认定的主要法律依据。在实践中,法院会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证据,参照相关法律依据来判断行贿罪是否成立,并依法做出相应的判决。 结语 认定行贿罪,需注意两点:一是区分行贿与馈赠礼物的界限,要考虑是否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二是区分行贿罪与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的界限,前者只适用于自然人,侵犯公务行为廉洁性,对象为国家工作人员;后者可适用于自然人和单位,侵犯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对象为非国家工作人员。正确辨别以上问题,方可准确认定行贿罪。行贿罪的构成要件和法律适用是认定行贿罪必须考虑的因素,相关法律依据包括刑法、反腐败法等。法院在实践中将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参照相关法律依据判断行贿罪并作出判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八章 贪污贿赂罪 第三百九十六条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二章 反洗钱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为履行反洗钱资金监测职责,可以从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获取所必需的信息,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应当提供。 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定期通报反洗钱工作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八章 贪污贿赂罪 第三百八十五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