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离婚时对方恶意转移财产能怎么处理 |
释义 | 离婚后,另一方发现隐藏、转移、变卖、毁损的夫妻共同财产,或一方伪造债务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实现法律的规定却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为无过错方往往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对于对方恶意转移财产的行为找不到确凿的证据,致使恶意转移夫妻共同财产行为成为受害者获得赔偿的最大障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当事人应当掌握夫妻共同财产的状况,警惕发生在身边侵害自己权益的行为。以上是对“离婚恶意转移财产有什么后果,恶意转移财产怎么应对”的分析,希望能对您提供帮助。总之,在婚姻关系存续的过程中,当事人应当加强防范意识,掌握夫妻共同财产的状况,树立平等处理夫妻财产的观念,警惕发生在身边侵害自己权益的行为。同时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善于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遇见对方恶意转移财产的异常情况时,最好及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在合法、有效的最大限度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法律中规定可以多分财产的几种情形 《民法典》明确规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 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因此对本条规定的过错,无过错方可以依法多分财产,过错方可能少分或不分财产。 据此,离婚时明确可多分财产的情形包括: 1、隐藏财产。 这个类似于藏私房钱,有的人背着夫妻一方将自己的收入单独存入小金库; 背地里购车购房且离婚财产申报时故意隐藏,一旦发现,无过错方可申请重新分配,此时过错方通常会少分。 2、转移财产。 为了逃避分配,通过阴阳合约故意将财产无偿转让他人。 3、变卖财产。 未经双方同意将夫妻共同财产变卖。 4、毁损财产。 为泄私愤,故意砸坏夫妻共同财产等。 5、挥霍财产。 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中一方挥霍共同财产,导致共同财产减少的情况。 任何一方只要未经对方同意挥霍夫妻共同财产,就侵害了对方的财产处分权。 6、伪造债务。 为了自己多分到财产,故意与第三人伪造巨额债务。 同时,为了保护妇女儿童利益,体现实质公平,法律规定酌情(照顾性)多分财产的情形 1、获得子女抚养权的一方,为了保障被抚养子女的健康成长,可酌情多分财产; 2、女方,经济收入能力较差,离婚后可能陷入生活困境,可酌情多分财产。 婚姻关系需要两人共同经营,法律从来就不提倡过不下去然后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夫妻共同财产不是由婚姻中的一方完全支配的,在进行大的开销前一定要协商一致,否则将承担相应的责任。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二、如何收集转移财产的证据? 法律规定明确了发现一方转移财产的,但法律要求是以证据说话,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未转移财产一方要举出证据证明对方隐匿了财产,隐匿了多少,如果举不出证据,就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地位偏低的当事人在离婚分割财产时,常处于证据收集的劣势。且目前家庭资产状况又日趋复杂,除了住房,还有股权、经营权等,发生离婚诉讼时,一方隐匿、转移财产,甚至编造假债务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受害方对新型的理财方式不了解,或者根本就不知情;不知到一方在外面干了些什么,每天见到的就是明处的这些东西,对于暗处的一无所知,那么,就无法完成法律要求的证据收集任务;当客观事实不能被完全证明时,只能尊重法律的真实,也只能看着本属于自己的财产归属他人。 当一方提起离婚诉讼后,对方往往会闻风而动,转移夫妻共有财产。 因此,原告在起诉前,先不要打草惊蛇,应当积极收集夫妻共有财产的证据。比如,夫妻共有的:公司股东出资证据;公司相关财务报表;存折的开户行、账号;炒股账号;房屋所有权证;其它夫妻共有财产的发票,等。对现金、贵重物品注意保护。在必要时,可以申请诉前保全或诉讼保全。 当然,夫妻闹到离婚这一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双方都不会不知道,作为被告一方,也应有所警觉,对夫妻共有财产采取相应措施。如果还有其他疑问,在网上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时,一定要及时咨询专业的律师,以免耽误时间,造成更大的损失。 《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一方侵害夫妻共同财产的法律后果】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 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