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2023公安机关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 |
释义 | 公安机关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包括:发现被取保候审人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对于超过期限的情况,被取保候审人及其代理人有权要求解除取保候审。 法律分析 公安机关解除取保候审要什么条件 1、发现被取保候审人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这种情形往往是已经查明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无罪的,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之一,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由于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也就不应当继续采取取保候审,因此予以解除。 2、取保候审期限届满。为保障被取保候审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案件久拖不决,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期限规定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因此,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吋,依法应当解除取保候审。 为监督公安司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期限执行,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律师及其他辩护人对取保候审超过法定期限的,有权要求解除取保候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七十九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拓展延伸 2023年公安机关调整取保候审条件 2023年,公安机关针对取保候审条件进行了调整。根据新的规定,被取保候审的人员需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条件才能获得解除取保候审的资格。其中包括:积极配合调查、不得有违法犯罪行为、遵守相关规定等。此次调整旨在加强对取保候审人员的管理,确保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公安机关将加大对取保候审人员的监督力度,严格落实相关政策,并与其他执法部门进行协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这一举措将为取保候审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积极的作用。 结语 公安机关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发现被取保候审人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时,例如已查明其无罪或符合法律规定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应当解除取保候审。二是当取保候审期限届满时,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因此应当依法解除取保候审。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律师等有权要求解除取保候审超过法定期限的情况。公安机关在解除取保候审时应当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和单位。近期,公安机关对取保候审条件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对取保候审人员的管理,以确保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这一举措将为取保候审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凭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或者有关法律文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一条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 (二)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三)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 (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两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