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渎职行为指公职人员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不履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行为,涉及走私犯罪的证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违法审批行为的证据。例如,未经批准或者超出批准范围的货物出入境等情况。 2.渎职行为所涉及的金额数额证据。例如,涉及到的走私金额数额较大,或者涉及多次、多方面的渎职行为。 3.相关人员的证言证据。例如,其他涉案人员的供述或者证言,能够证实渎职行为与走私犯罪之间的关联性。 4.物证和文书证据。例如,查获的走私物品、经营证照、出入境文件等相关证据。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三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参与走私、贩卖走私货物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依照走私罪、贩卖走私货物罪定罪处罚。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五十二条:监察机关发现公职人员有职务犯罪嫌疑或者渎职行为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机关处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应当查明案件的基本事实,证明被告人的罪行、量刑的依据和适用的法律规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以公共服务为己任,尊重群众、爱护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