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间接故意犯罪?如何认定? |
释义 | 本文介绍了间接故意犯罪的概念及其与直接故意犯罪的区分。接着讨论了避险过当的定罪情形,包括避险过当造成他人死亡、避险过当造成他人重伤和避险过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时应该如何定罪。最后提醒读者,在判断避险过当的罪过时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态度和预见情况。 法律分析 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危害,并且对此持放任态度,即行为人表现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漠不关心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可以理解为行为人对于其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结果持轻视或放任的态度。 一、请问如何区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分: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二、避险过当的定罪情形是怎么样的 通常说来,避险过当主要可分以下几种情形定罪: 1、避险过当造成他人死亡时,则要看行为人对于死亡这一损害结果具有何种罪过心理。如果行为人已经认识到死亡这一损害结果,而又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那就具有杀人的间接故意,应该定为“故意杀人罪”;如果行为人对死亡这一损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未预见到,或者虽已有预见而轻信能避免,以致引起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则应该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造成他人重伤就超过了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行为人意识到自己的避险行为可能引起他人重伤结果的发生,并对此持放任态度,但未想到会引起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则应该定为“故意伤害(致死)罪”。 2、避险过当造成他人重伤时,则要看行为人对于重伤这一损害结果持何种罪过心理。如果行为人对造成他人重伤这种过当结果已经认识到,而又持消极放任态度,则应当定为“故意伤害罪”;如果对造成他人重伤这种过当结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引起这种结果发生的,则应该定为“过失致人重伤罪”。 3、避险过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时,如果行为人对重大财产损失这种过当结果有认识,并且放任该结果发生,则应定为“故意毁坏财物罪”。如果对这种结果的发生仅仅具有过失,则不属于刑法中的避险过当情形,因为我国刑法对过失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害的行为没有规定为犯罪。 拓展延伸 怎样区分间接故意与过失 间接故意与过失区别在于: 1、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不同: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是放任的态度,而过失主观上是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 2、量刑也会有所不同。对间接故意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对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结果,因疏忽而不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从而导致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规定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结语 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危害,并且对此持放任态度,即行为人表现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漠不关心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可以理解为行为人对于其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结果持轻视或放任的态度。在区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时,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明知其行为可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危害,并且对此持放任态度。避险过当的定罪情形包括避险过当造成他人死亡、避险过当造成他人重伤和避险过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行为人对于避险结果的发生应当预见或应当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否则应定为过失犯罪。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