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避免肇事逃逸罪? |
释义 | 本文探讨了交通事故逃逸的行为及其认定标准。根据相关标准,肇事逃逸包括多种行为,如明知发生交通事故、酒后驾车、无证驾驶、不履行现场等待义务等。而逃逸当事人在离开现场时对交通事故不知情的情况,可以认定为不知情。但判断当事人是否知情不能仅以其自我称述为准,而应综合考虑一般人的日常经验及具体情况等因素。 法律分析 以下不属于肇事逃逸的行为包括: 1. 虽然逃离现场,但可以证明其主观上无逃逸的故意; 2. 离开现场后,经调查证实其并非肇事者; 3. 在逃离现场后,主动向相关部门或目击者报告肇事情况; 4. 逃离现场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如向相关部门报告或寻求帮助,以避免或减少肇事造成的损失。 2、虽然驶离现场,但离开是为了设法报警的行为; 3、虽在离开现场途中,但主观故意动机尚不明确的行为;等等。 一、交通事故逃逸是指哪些行为 交通事故逃逸是指: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开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行为人涉嫌酒后驾车、无证驾驶,报案后不履行现场等待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返回; 3、虽然行为人将伤者送往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4、行为人虽然将伤者送往医院,但在离开医院后,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 5、行为人在调查期间逃跑的; 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不承认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当知道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害怕法律责任离开现场的,没有时间限制,只要有逃逸行为,就是肇事逃逸。若离开现场请求救援,并返回现场,则不得逃逸。 二、交通肇事逃逸是否可以不知情 交通肇事逃逸认定不知情的方式:逃逸当事人在离开现场时,对发生的交通事故并不知情的,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不知情。即逃逸当事人主观上不存在逃避法律责任的心态,客观上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但认定当事人是否知情不能以仅仅以其自我称述为准,而应根据一般人的日常经验及具体情况等方面综合判断。 结语 虽然以上行为都不属于肇事逃逸,但只有行为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并逃离现场时,才能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若行为人离开现场时对交通事故不感兴趣或不知情,则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但当事人若在离开现场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如向相关部门报告或寻求帮助,以避免或减少肇事造成的损失,则可以被认定为有责任并免于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事故现场目击人员和其他知情人员应当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交通警察举报。举报属实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