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民事诉讼时效期限为2年,但以下情况时效期限为1年:1、身体受伤要求赔偿;2、未声明质量不合格的商品出售;3、延付或拒付租金;4、寄存财物丢失或损毁。时效期限从知晓或应知侵权开始计算,超过20年的不受法院保护。特殊情况下,时效期限可延长。 法律分析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拓展延伸 民事权利保护的诉讼时效:如何计算及适用规则? 民事权利保护的诉讼时效是指在特定时间范围内,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来维护民事权利的有效期限。计算诉讼时效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法律体系和具体案件类型而异。一般来说,诉讼时效的计算从权利受到侵害或者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的时间起算。适用规则则取决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包括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中断或延长诉讼时效的情形以及诉讼时效的中止或终止等。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应当注意及时了解适用的法律规定,并在规定的诉讼时效内采取必要的法律行动来保护自身的民事权利。 结语 民事权利保护的诉讼时效是指在特定时间范围内,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来维护民事权利的有效期限。计算方法因法律体系和案件类型而异。注意及时了解相关法律规定,采取必要行动保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条 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二条 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其他依法有权解决相关民事纠纷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提出保护相应民事权利的请求,诉讼时效从提出请求之日起中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