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不作为的安乐死不犯罪,但是作为方式的安乐死构成故意杀人罪,可判死刑。不作为的安乐死(消极的安乐死),是指对濒临死亡的患者,经其承诺,不采取治疗措施(包括撤除人工的生命维持装置)任其死亡的安乐死。这种行为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一、是否被汽车撞如何认定 一般情况下,如果行为人开车故意撞人,可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构成要件:1、客体要件: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2、客观要件: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以构成;3、主体要件:故意杀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4、主观要件: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二、因一时冲动杀人会被判什么罪 一时冲动杀人是故意杀人罪。 因为冲动就意味着行为人在实施杀人的行为时候是主观明知会有死伤的结果,因冲动依然追求或者放任对方的死亡结果而实施了行为。至于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要从其心态的表露和行为过程来判断,不能一概而论。一时冲动往往是犯罪的起因,区别于有预谋的犯罪,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构成。 故意杀人罪是实害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 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之前提。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因紧急避险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案例极少,通常要避险+立功才可能会不构成犯罪 。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