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担保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银行在对个人或企业进行贷款时,通常需要提供担保措施以降低风险。担保可以是质押、抵押、保证、担保人等形式。不同的担保方式,对于贷款人和担保人的权利和责任不同,因此在选择担保方式时需要谨慎考虑。 法律依据: 1. 《担保法》第十五条:担保方式包括抵押、质押、保证、保证金和其他担保方式。 2. 《担保法》第十六条:抵押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3. 《担保法》第十七条:在抵押合同中规定的债权和抵押物,应当明确、具体和确定。 4. 《担保法》第十八条:抵押人占有的财产可以作为抵押物。 5. 《担保法》第十九条:抵押人不得违反抵押合同约定的抵押物的使用、处分等事项。 6. 《担保法》第二十四条:保证人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保证,并明确保证的范围和期限。 7. 《担保法》第二十六条:被保证债权人有权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义务。 8. 《担保法》第二十九条:担保人享有担保物的优先受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