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丧失诉讼时效是什么意思 |
释义 | 丧失诉讼时效是指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导致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期间。 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会依法保护权利人的权利。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民事诉讼分为以下流程: 1、案件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后,法院会对诉讼请求的合法性、诉讼条件是否具备等进行审查,如果符合条件,会受理案件; 2、立案和调解:法院受理案件后,会依法立案,并通知被告,告知被告有权进行答辩。在此过程中,法院也会尝试调解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如果调解成功,案件也就不用继续进行了; 3、举证和质证:如果调解不成功,法院会要求当事人递交证据,并进行举证、质证。在这个阶段,当事人需要递交相关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 4、庭审和判决:在举证、质证完毕后,法院会安排庭审,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进一步调查事实,最终作出判决。如果当事人不服判决,可以提起上诉; 5、执行:如果判决生效,被判决人应当履行判决,如果不履行,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以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诉讼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诉讼主体具有诉讼权:诉讼主体是指享有提起或被提起诉讼的权利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诉讼主体必须具有诉讼权,即依据法律规定可以提起或被提起诉讼; 2、诉讼请求具有法律依据和合法性:诉讼请求是指诉讼当事人要求法院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具体内容。诉讼请求必须具有法律依据和合法性,即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序良俗; 3、诉讼请求具有明确性和确定性:诉讼请求必须明确具体,不能存在模糊不清或不确定的情况。否则法院将无法作出明确的判决或裁定; 4、诉讼请求不属于法院不受理范围:根据法律规定,法院有一定的不受理范围,如审判管辖权、诉讼时效等。诉讼请求必须属于法院受理范围,否则法院将不予受理。 综上所述,诉讼时效是诉讼权利的重要保护机制,其目的在于维护法律秩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诉讼程序的公正和效率。因此,在行使诉讼权利时,当事人应当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避免因诉讼时效过期而导致诉讼请求权的丧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