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摘抄20条法律法规 |
释义 | 《民法典》规定了民事行为能力的具体条件和特征。根据第二十条,未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需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条件是年满18周岁且精神状况健康正常。民事行为能力由国家法律确认,不由个人主观意愿决定。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主体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并对法律后果负责。《民法典》将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下调至八岁,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条件保持不变。 法律分析 一、民法典20条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标准降低,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的社会化程度、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二、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条件是什么? 我国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当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18周岁以上。18周岁是我国公民成年的界限。对于16周岁以上而不满18周岁,但是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法律将之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典》第十八条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精神状况健康正常。公民能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和社会生活共同规则,理智地实施民事行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理智地从事行为的人,即使18周岁以上,也不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三、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征是什么? 1、由国家通过法律确认和赋予,不由民事主体的主观意志决定。法律确认一个人有民事行为能力,就承认他有资格进行民事法律行为。 2、民事主体对其民事活动的法律后果负责的资格。只有具备这种资格的主体实施的民事行为才有效,才能对其不法行为承担责任,否则,实施的民事行为不能发生法律效力。 3、民事主体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有民事行为能力就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并通过民事行为为自己或他人取得权利和设定义务。民事行为能力依民事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我国的《民法典》对民事行为能力进行了规定,其中20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限定在八岁,这比之前规定的十岁进行了下调。对于完全行为能力的条件限定,没有调整,还是规定民事主体年满十八周岁,精神情况正常的话,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结语 《民法典》第20条明确规定了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限制,将其下调至八岁。而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条件包括年满18周岁和精神状况正常。这些规定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未成年人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四百六十五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四百六十六条 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 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离婚 第一千零九十二条 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