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登记保存是否属于该范畴? |
释义 | 登记保存是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采取的一种措施,用于防止证据灭失或难以取得。它要求行政机关在七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期间禁止当事人销毁或转移证据。与此不同,行政强制措施是为了制止违法行为、保护证据和控制危险而对人身自由或财物实施暂时性限制或控制。因此,登记保存不属于行政强制措施。 法律分析 登记保存是指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是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的过程中调查行为。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因此,登记保存不是行政强制措施。 拓展延伸 登记保存的法律规定与要求 登记保存的法律规定与要求是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特定事项进行登记并进行保存的要求。在许多领域,如财务、房地产、知识产权等,登记保存是一种常见的行为。法律规定了登记保存的具体程序、要求和期限,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登记保存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当事人的权益、促进交易的安全和透明。各个行业和领域根据其特定需求制定了相应的登记保存制度,以确保相关事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登记保存的法律规定和要求对于保护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登记保存是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以防止证据灭失或难以取得。行政强制措施则是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等情形,对人身自由或财物实施暂时性限制的行为。因此,登记保存并非行政强制措施。在各个领域,登记保存的法律规定和要求都是为了保护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它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维护了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权益。各行各业都应依法制定相应的登记保存制度,以确保各项事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三十七条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不得阻挠。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 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