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工作不给工资怎么处理
释义
    工作不给工资的处理方式:劳动者可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根据《劳动法》,用人单位若无故拖欠工资,可被责令支付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和赔偿金。追讨拖欠工资可申请先予执行,但需满足条件: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申请人生活受严重影响、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先予执行需书面申请,申请人可能需提供担保。对先予执行决定不服可申请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如最终败诉,申请人应赔偿被申请人的财产损失。
    法律分析
    一、工作不给工资怎么处理
    1、工作不给工资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九十一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二、追讨拖欠工资可以申请先予执行吗
    1、先予执行的适用范围:
    (1)申请人要求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的;
    (2)申请人要求追索劳动报酬的;
    (3)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
    追讨拖欠工资,即申请人追索劳动报酬,属于申请先予执行的范围。
    2、另外,先予执行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2)如果不先予执行,申请人的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
    (3)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
    只有满足以上条件,人民法院才有可能采取先予执行的措施。
    3、先予执行的程序:
    (1)先予执行必须由申请人向受诉人民法院以书面的形式提出,人民法院不能在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情况下依职权主动采取措施。
    (2)当事人申请先予执行,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让申请人提供担保的,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当事人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
    (3)申请人或被申请人对先予执行的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法院复议一次,在复议期间,不停止先予执行。
    (4)申请人如果最终败诉,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先予执行所遭受的财产损失。
    结语
    通过劳动行政部门投诉、仲裁或诉讼等方式,劳动者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追讨未支付的工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若克扣或无故拖欠工资,拒不支付延长工作时间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或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支付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能要求支付赔偿金。对于追讨拖欠工资的情况,申请人可以申请先予执行,前提是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申请人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且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先予执行的申请需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人可能需要提供担保。如果申请人最终败诉,应赔偿被申请人因先予执行所遭受的财产损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五章 工 资 第五十条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五条 【未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等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二条 【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6: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