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主观: 职业病是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各国法律都有对于职业病预防方面的规定,一般来说,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疾病才能称为职业病。既然职业病让从事危险行业的人群闻之色变,那么有哪些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呢?下文将具体做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哪些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订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二、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哪些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用人单位要将职业卫生管理作为一项制度加以建立和完善,包括: (1)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制度; (3)职业卫生培训制度; (4)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5)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的应急处置制度等。 用人单位还应当针对有职业病危害的具体岗位,建立具体的操作规程。 三、什么是职业卫生档案? 职业卫生档案是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活动中形成的文字、资料、图纸、照片、报表、录音带、录像、影片、计算机数据等文件材料。主要包括: (1)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3)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检测、评价结果; (4)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置、运转和效果; (5)职业健康检查的组织和检查结果及评价; (6)职业病人处理、安置情况等内容。 四、什么是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是劳动者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关系的客观记录,是职业病诊断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的内容应当完整简要,能够连续、动态地观察劳动者健康状况。主要包括: (1)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2)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4)职业病诊疗等相关个人健康资料。 上文介绍了用人单位要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制订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及用人单位需要健全哪些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知识。除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相应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国家相关部门机构应当对单位的防治工作进行严密的监督之外,劳动者在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中也有相应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永远是对等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下文将为您具体介绍在职业病防治法中劳动者的义务和权利规定。要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不仅需要职业卫生监督部门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积极配合。 |